新棉花糖小说网

第37章 太后您命不久矣!【求追读求月票】

《三国:我,曹家长子,大汉慈父!》转载请注明来源:新棉花糖小说网mianhuatang123.com

第37章太后您命不久矣!【求追读求月票】

不懂就问。

这才是一个好孩子该有的品质。

因此曹昂的心里刚升起疑惑,立马就将之付诸于口。

“敢问太后,您既有如此手段,为何之前的宫变中会表现的那般不堪。”

“优柔寡断,左右摇摆,居然想着两边都要调和,以至于失了先手,导致何大将军身首异处。”

“今日遇见您之前,臣是真没想到您会有如此手段,还以为多少是个蠢货的。”

“你!”

何太后手指颤抖地指着曹昂。

“你懂什么?!!”

“你以为事情就像伱想的那么简单,就因为我是何进的妹妹,所以他来找我要求我诛杀宦官,我就得全盘听从他的意见?”

“那宦官被诛杀一空后,满朝都是他的势力,倘若有一日他要当皇帝,我又该何去何从?”

“彼时我又该借助谁的力量来制衡他,我儿又该置于何地?”

何太后是真想爆两句粗口。

曹昂的话实在是戳她的伤疤,将她好不容易缝合住的伤口直接撕裂开来,露出血淋淋的血肉。

何太后也必须承认,这是自己自打入宫以来,这么多年浮沉生涯中,最失误的一次决定。

作为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太后想要对外朝施加影响,靠的无非是自己的左右手。

一只手是宦官集团。

另一只手就是外戚势力。

只有左右手健在,而且都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能够将她太后的意志凌驾于朝堂之上,从而实现自己永享富贵的愿望。

但就是宫变之前的一波操作,将一切大好局面都打得稀碎。

作为自己兄长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设下埋伏,乱刀砍死在宫内,弟弟何苗也跟着死了。

而仅剩下的左手,宦官集团又被外朝率领大军诛杀一空,此刻自己手头上就剩几根小葱,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董卓安插进来的。

一夕之间,尽数崩盘。

失去了左右手的她,瞬间成了一个聋子瞎子,连最基本的信息渠道都丧失了。

最起码这些天来,外朝发生了哪些事情,她作为太后是一概不知。

只是隐约知道董卓有很大的动作,似乎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最关键的是,南北二宫通向外界的各个宫门都被重兵把守。

不论进出都需要经过盘问。

气氛一下紧张到这个地步,足以说明董卓有些想法,而且看样子矛头就是冲着自己以及儿子刘辩来的。

除此之外,就是失去了手中掌握的力量后,何太后已经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危。

她毕竟只是一个娇弱女子。

身份有时候很管用,但有时候又屁用都没有,但凡再发生一次宫变,来个普通士兵都能一刀把她给砍了。

总之,宫变前的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让她几乎失去了一切。

宛如一座孤岛般孤立无援。

但何太后也感觉很冤枉啊!

她反正不认为这个锅应该由自己来背,自己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所依据的,也符合的是自己的利益。

首先相较于何进的妹妹这个身份,她的第一头衔是大汉朝的太后。

与儿子刘辩母子一体的利益,才是头号利益,这才是决定她日后无限荣华富贵的根本。

这是与何进作为男子的根本区别。

因此当何进来找她,说是要将宦官诛杀的时候,何太后必须先考虑到一点。

那就是宦官全部被斩杀殆尽,日后何进野心膨胀,想要更进一步当皇帝时,自己拿什么来制裁他?

同时失去了宦官集团这个左手之后,何太后就必须更多的倚仗剩下的右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足球]安东绿茵日记》《重生1960:从深山打猎开始逆袭!》《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全民诸天三十年后》【新棉花糖小说】【爱阅小说网】【退婚流小说】《什么年代了,还在传统制卡》《撞星》《谁让他修仙的!

凤雀吞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新棉花糖小说网mianhuatang123.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春枝缠朕,剩者为王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继兄不善我在异世界召唤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谍战风云录:大宋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谍海无名我在水浒做奸商倒拔三国清末土司王金玉满唐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大明风流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HP)Forgive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大唐小说家带着美女闯三国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臭县令朕怀孕了诸葛重生:众将士,随亮北伐!大宋小农民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最狂上门女婿朕,乃万岁!我在三国逆转乾坤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明末:边军不退